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小学生思辨性阅读指导四策略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小学生思辨性阅读指导四策略

作 者:郭昶

作者简介:郭昶,浙江奉化市实验小学。

原发信息:《小学教学研究:教师版》(南昌)2009年第3期 第4-5页

期刊名称: 《小学各科教与学》

复印期号: 2009年06期

 

所谓思辨,就是思考、分辨。思辨能力就是能否准确地、多方面地思考辨析问题的能力,是将现有的知识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从而作出新结论的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要能理解语义的所指、能指、他指,把握言外之意,能从含蓄散乱的材料中提炼、概括、还原出作者的本意,没有理性的思辨能力(或者说严密的逻辑分析能力),没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理性思维,只依靠语言的感觉,是无法穿透文本纷繁的表象,把握文本的实质内涵与表达规律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思辨性阅读,增强学生的理性思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性解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接受,精确把握文本的表现特点和规律,从而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其思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使学生思维潜能得到激活和发展。

策略一:着眼整体,梳理“有序”之脉络

阅读教学强调学生自主性,于是当下有这种流行的操作手段——“你喜欢欣赏哪一句就欣赏哪一句,喜欢欣赏哪一段就欣赏哪一段”,由学生随机欣赏完课文,在各句各段走过一遍后,课便宣告结束。这样的阅读教学抛开了文本原有的文路,使学生无法理清“文脉”,缺少了基本的逻辑顺序意识。如《北京亮起来了》第二段描写了北京长安街上的夜景:“长安街华灯高照,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广场四周,彩灯勾画出一幢幢高大建筑物的雄伟轮廓。”这段话一句一景,写得流光溢彩。如果止步于对各句的独立欣赏,不着眼整体去梳理一下整段三句话的前后顺序,那么便无法明了其中一景接一景的按方位顺序写的表达顺序。

作为中高段的阅读教学,尤其要重视引领学生梳理段篇的有序构成。如《生命 生命》一课,必须引领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在整体感知基础上体悟对生命的理解,再回归整体,梳理表达脉络:“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先写飞蛾求生,再写瓜苗破土,最后写倾听心跳,三个事例能不能交换顺序?”教师点拨学生思维导向,从而通过深入思考明晰课文的表达顺序: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接着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样写是由物及己,层层递进,敲击每个读者的心,让读者步步领会杏林子在文末发出的振聋发聩的“生命宣言”: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策略二:对比叩问,品味“精确”之要义

文学作品是经过精心制作的艺术品,它的语言力求精练,避免繁冗拖沓,避免简略不明。“文贵精,不贵多”,“片言明百意”,要用尽可能经济的笔墨,表现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而且给读者以广阔的想象余地,使读者感到紧凑而又饱满,集中而又回味无穷。优秀的作家都能用少量的话语,鲜明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描写出变化多端的事物和错综复杂的场面。如《搭石》这样介绍搭石:“进入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会根据水的深浅,从河的两岸找来一些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在小溪里横着摆上一排,让人们从上面踏过,这就是搭石。”其中“根据水的深浅”“平整方正”“按照二尺左右的间隔”“横着”等词看似平淡,其实每一个词都是构成“介绍严密准确”的重要元素,字字珠玑。

没有对比,无法体会语言的精确。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的表达方法,在问个“这样介绍行不行”后折服于文本的精确表达。如教师教《三顾茅庐》时,引导学生理解“谒见”这个词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当学生读到句子“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到”时,教师请学生查字典理解“谒见”的意思——晚辈见前辈、下级见上级。老师肯定后请学生猜年龄:“当年刘备47岁,你们猜,诸葛亮可能多少岁?”学生纷纷猜测:57岁、55岁、48岁!最后教师揭晓答案:“当年,诸葛亮只有27岁!”全班愕然。教师说:“从年龄看,诸葛亮并不是刘备的前辈,看来,作者‘谒见’这个词用错了。”全班同学先一愣,继而哗然,一致嚷嚷:没错、没错!刘备甘把比自己小20岁的诸葛亮当前辈,更表现了他礼贤下士的诚心,难怪能把诸葛亮请出山来!教师继续引导学生从刘备是皇族、“将军”,而诸葛亮只是“村夫”的不同身份,认识文中“谒见”属“上级”见“下级”的反常用法,进一步体会了刘备求贤若渴的真诚。这一教学环节中知识点很小,也很普通:理解词语“谒见”的意思,但教师却“小题大做”地设计并展开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先是不动声色的常规手段——查字典;接着,教师用“猜年龄”的方法激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兴奋点;然后教师还在关键处抖出包袱,并用反诘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作者究竟是否把词语用错了。这一招让学生的注意力立即从“兴趣”转向了“思维”。于是,学习活动真正进入高潮,学生很自然地在思辨中得出了正确结论,体会了用词的精确与别具匠心。

策略三:冲击原知,欣赏“独特”之魅力

著名作家老舍说:“文字不怕朴实,朴实也会生动,也会有色彩……语言的创造,是用普通的文字巧妙地安排起来的。”他还说:“所谓语言的创造并不是自己闭门造车,硬造出只有自己能懂的一套语言,而是用普通的话,经过千锤百炼,使语言得到新的生命、新的光芒。就像人造丝那样,用的是极为平常的材料,而造出来的是光泽柔美的丝。我们应当有点石成金的愿望,叫语言一经过我们的手就变了样儿,谁都能懂,谁又都感到惊异,拍案叫绝。”这确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同一民族的作家虽然使用着同一种语言,其词汇、句式都是有限的,但每个作家的语言变化和创造却无穷无尽。每一篇优秀的作品都有新颖独特的元素,有的比喻运用独到,有的反语风格明显,等等。

如《火烧云》:“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这一段话连用七个普普通通的“了”字,却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欣喜之情。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领学生与原有认知进行比较,从而欣赏其中魅力,接纳新知。如《火烧云》一课有这样的描写:“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教师引导唤醒学生的原有认知:“你知道以前用哪些方法来描写事物的多?”学生回忆起例举事物很多常用省略号来表达,也用“等等”字眼来代替,还有“说也说不完”来夸张,然而课文却用“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来表现火烧云色彩绚丽多变,在与原有认知的冲击对比中,学生充分领略作者那“无招胜有招”的独特表现手法的魅力。

策略四:逐层深入,到达“深刻”之境界

文学作品语言的含蓄蕴藉,是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也是出于对读者理解力的信任和对读者欣赏要求的尊重。在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逐层深入,在文中来一番“出生入死”,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之中,获得更深的体会。例如《搭石》中“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一句意蕴深刻。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联系旧知理解“风景”,平时所见的风景如水平如镜的西湖、水清山奇的桂林、枫叶似火的香山等等,皆为青山绿水,如画美景,而一块块普普通通的溪中小石何以成为一道风景,这“风景”需要教师引领学生深入品味。在质疑导读中,从课文中发现画面“众人过石图”“老人搭石图”“谦让敬老图”等,然后想象欣赏感受“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景美,感受谦让敬老、关爱他人的心灵美,最后再提升为一块块搭石上烙印着乡亲们美好的心灵,从而深刻理解“风景”,即有这样一群可爱乡民的风景才是最动人的风景

“打开门——让蓝天没有阻挡地泻进来,让花的芬芳香进我的房间。”(泰戈尔《打开门》)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启动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激发学生回旋喷涌的思辨力和鉴赏力,相信必能使学生充分而深入地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产生新的视界,在思辨中追寻文本的表现特色美,最终形成良好的语言文字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