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首页 > 信息详情
创拓“无边界”教育的史家学区模式
——Innovation of 'No-boundary' Education of Shijia Educational District Mode
作 者:王欢
作者简介:王欢,北京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北京 100010
原发信息:《中小学管理》(京)2015年第20151期 第10-12页
内容提要:
北京东城区史家学区着力创拓“无边界”教育的学区模式。一是以“和谐+无边界”为建设理念,以“种子计划”为核心战略,整体设计“无边界”学区。二是建立统分结合、纵横结合、收放结合的总体运行机制,以协同机制、流动机制、复盘机制、荣点机制和榜样机制,联动贯穿管理全过程,构筑管理新生态。三是综合贯通任务层,通过打开价值边界、管理边界、校园边界、教研边界、培训边界、活动边界、课程边界、课堂边界、社团边界,携手推动校区建设、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
Innovation of 'No-boundary' Education of Shijia Educational District Mode
关 键 词:义务教育综合改革/学区制/“优教无类”/“盟、贯、带”/“种子计划”/“无边界”教育/学区管理委员会/史家小学
期刊名称: 《中小学学校管理》
复印期号: 2015年05期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384(2015)01-0010-03
北京市东城区在推进义务教育综合改革的整体部署中,通过立体推进义务教育“盟、贯、带”,促进区域教育的全面优质化、品牌化,从而实现教育从“有教无类”到“优教无类”的转变。2014年以来,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学区全面启动了涵盖“入盟、入带、一贯制”多项改革任务的学区建设工作。我们围绕“和谐”的价值理念,以“种子计划”为核心战略,统摄运行机制及工作任务,着力创拓“无边界”教育的史家学区模式,从而将一个平面的史家旋转成为立体的史家,实现“共识、共为、共享”的整体发展。
一、整体设计“无边界”学区,明确核心战略
2014年初,史家胡同小学(以下简称“史家小学”)在与东四七条小学深度联盟的基础上,增加了深度联盟校——史家小学分校、西总布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史家实验学校(原曙光小学),优质资源带学校——遂安伯小学,形成了包括六所学校的史家学区。在学区建设中,我们首先进行了史家学区制的整体设计。
1.确立建设理念:以“和谐+无边界”实现优质发展
让学区建设理念成为各校师生的文化共识,是做好学区各项工作的精神起点。在史家教育的生成中,我们既注重学校文化的历史性,又强调学区发展的现实性,提出了“和谐+无边界”的教育理念。“和谐”是史家小学一贯秉承的教育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核。史家学区将继续传承与发扬史家品牌的“和谐”内涵,通过各种创新开放的手段,打破限制教育发展的传统阻隔,真正开创一个“无边界”的学区教育模式。在史家学区建设中,“无边界”的核心要义是突破各种教育要素的时间、空间、人际、专业等边界,按照和谐发展的现实需求,形成新的能力单元,并使之以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动态聚合,从而形成“种子”生长所必需的“叶绿体”,真正实现史家教育的优质发展。
2.制定发展战略:以“种子计划”培养“和谐的人”
搭建一个均衡、开放、创新的战略体系,是学区各项工作高效持续运转的内在需要。为此,我们制定了“五年期、三步走”的战略步骤:初建期(2014-2015)重在制定标准、形成体系,发展期(2015-2017)重在打造精品、树立标杆,成熟期(2017-2019)重在提升品牌、优质均衡。在此基础上,我们丰富了史家小学“种子计划”的主体内容,使其成为学区建设的核心战略。
如图1所示,所谓“种子计划”,即史家学区教育以“和谐”为起点,以培养“和谐的”为目标,基于内部突破,致力于形成“五大和谐支柱”、“五大基本意识”和“五大基础能力”,从而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础;基于外部打破,致力于形成包括优质的课程、项目、教师、资源、机制在内的“五大优质”,为每一粒“种子”的生长创造优质的教育生态。
二、建立总体运行机制,构筑管理新生态
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是学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内在支撑。史家学区的总体运行模块主要分为三个层次:战略层、基本业务层和组织管理层。战略层制定学区战略规划,把握学区的整体运行与发展方向,保证组织整体的协调运作;基本业务层保证教育、教学、教科研等核心业务的有序开展和监督反馈;组织管理层是学区各项工作有序运行与开展的基础保障。
1.组织架构:统分结合、纵横结合、收放结合
我们当前的工作,一是成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由校长、书记牵头,六位校级领导共同构成学区决策管理中心,其职能是讨论与决策学区的整体发展与规划、管理与协调相关工作,从机构设置上强化史家学区的概念和史家学区人的概念。二是每位学区校长负责一个校区,各校区设一名执行校长。学区校长与校区执行校长密切联系,向各校区贯彻学区的整体发展规划,并将各校区的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学区管理委员会,以便学区及时改善、服务校区。三是成立六个学区大年级组,校长、书记带领学区各校长,每人直接下沉到一个学区年级组,服务一线工作,优化部门配合,有效化解年级组工作层级上报、无人统筹的实际困难。
在此框架中,我们消融了各科、各班、各部门、各校区的边界,促进了管理层级的扁平化。以管理委员会为决策中心、大年级组为执行主轴的运行架构,为史家教育的发展确立了一种统分结合、纵横结合、收放结合的管理新生态。其中,战略规划、重大决策、核心管理、文化建设等全局布划“统”一在学区,各校区“分”别保留教育特色及工作执行的灵活性;学区领导按照不同模块对校区实行“纵”向管理,同时每人“横”向支持一个大年级组的工作;教育督导、人事管理、基础建设、财务总控等核心职能“收”在学区,教务管理、总务协调、电教支持等辅助职能“放”在校区。
2.管理机制:五大联动机制贯穿管理全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确立了贯穿于“统分”、“纵横”、“收放”管理全过程的学区运行机制,具体包括协同机制(学区统筹规划,校区个性发展)、流动机制(学区统一管理,资源融合渗透)、复盘机制(学区统一标准,校区共创精品)、荣点机制(学区优势共享,荣誉激励共进)和榜样机制(学区全面筛选,队伍优中选优)。这五大联动机制共同推进学区建设的“理念互联、机制互动;课程互联、课堂互动;活动互联、科教互动;师生互联、管理互动;校区互联、品牌互动”。
三、综合贯通任务层,实现共生共长
史家学区的各项工作任务决定了史家教育的理念、战略和机制的具体实现形式。2014年暑假,我们把教学“空档期”变为规划“满档期”,初步确立了学区发展的理念、战略、机制和任务。明确了包括战略发展与规划、运行支持、教育、教学、教科研、督学、人力资源、财务、行政后勤、外部资源、信息技术等11大类工作的具体流程,并按学期形成了学区重点工作计划表。计划表从学区、校区、学科三个层面,渐近分化却综合贯通地呈现了各项重要任务,特别是确立了学区定方向、校区定重点、学科定步骤的任务梯级,确保学区决策点科学、校区执行点明确、学科生长点多样。当前,各项具体工作主要从校区建设、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方面横向展开。
1.多渠道融通,携手推动校区建设
(1)打开价值边界,实现理念的共通共融
比如:史家实验学校遵循教育规律,寻找与史家小学的理念交叉点,生成了与史家校区互通互融的新理念“和谐、生态”。史家七条小学依托原有的以“和谐”为生发点、“七、奇、启、气”四个字为辐射轴的价值建构,在学区发展中形成了以学校内涵发展为统领的办学价值具化实施框架。
(2)打开管理边界,实现运行的互联互动
比如:一年级校区统筹分班,并由史家小学的干部、各学科教师整体进驻;原史家老校的二年级校区由原遂安伯小学的副校长主管,在校区文化、课程、教学方面已经与高年级部融为一体;原遂安伯小学的中高年级校区由史家小学的一位教学副校长主管,通过全面细致的工作,使孩子们迅速融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教师也呈现出一派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3)打开校园边界,实现环境的统规统建
2014年暑假,我们借助校园改造的契机,对史家实验学校和遂安伯小学进行了从建筑风格到场馆功能的重新设计,使两个校区在整体外观上与史家小学达到形似,在精神内涵上达到神似。在总体风格一致的前提下,低年级校区突出幼小衔接特色,高年级校区突出综合发展特色,七条校区突出百姓文化特色,作为史家小学升级版的实验校区突出国际化、现代化特色。各校区共同孕育出多样统一的史家校园环境文化。
2.多层次融合,携手推动教师发展
(1)打开教研边界,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融合
我们在联合教研中定方向、定标准、定重点,规定各学科每周开展一次组内教研,每月开展一次学区教研,每月与区教研中心对接开展一次学科活动。同时,我们规定,学区教研要做到有主题、有内容、有记录、有反馈。自学区成立以来,我们启动了各学科学区联合教研活动25次,微课与翻转课堂、课堂常规习惯养成等学区教师专题培训五次;主管教学的学区副校长深入各校区听课30多次;各学科区级教研员走进学区指导教学10多次。联合教研融汇了比传统教研更多的研修要素,有效沟通了各校区教师的智力资源,促进了各校区教师的共同发展。
(2)打开培训边界,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融合
我们依托区教师研修中心的专业力量,对入选学区“专家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工作室”的教师进行“双导师制”培养;我们即将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启动中层以上干部的领导力培训项目;我们已经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三年合作协议,依托“导师制”的人文培训项目,为教师提供专业化成长的深度引导和高端引领;我们还将在区教委与教研中心的指导下,与中国教育学会、国子监等专业机构共同兴办史家教师培训学院,全面提升学区教师的专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3)打开活动边界,实现教师团队建设的融合
近半年来,我们举办了学区教师迎“七一”近郊健行活动、学区教师全员军训活动,以及先后由李希贵校长、于丹女士、舒乙先生主讲的“史家讲坛”等一系列教师活动,有效地打开了各校区教师的沟通边界,增进了各校区教师的理解互信。
3.多角度融汇,携手推动学生成长
(1)打开课程边界,实现课程资源的优质融合
我们建设了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五大类课程,开发了包括艺术类课程、体育类课程、科技类课程和思维训练类课程等丰富的个性化课程,其中史家小学的金鹏科技团、金帆舞蹈团、金帆合唱团等已被发展为精品化课程,其他校区的个性化课程也在逐步走向精品化、品牌化。同时,我们实施了“我的课后三点半”项目,创设了“妈妈读书会”、“爸爸运动队”等亲子活动课程,开辟了全新的“星期六课程”;我们搭设了以“走近国学”、“史家书院”、“漫步国博”为主题,按低、中,高年段逐层拓展的国学课程,同时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博物馆课程的合作协议;我们还与北京八大博物馆共同拓展学区课程的实施空间,让博物馆成为校园的一部分。在联合社会力量进行课程建设的创新性工作中,我们有效地实现了各种教育资源的拓展与聚合。
(2)打开课堂边界,实现课堂主题的快速聚焦
在课堂教学的主题生成中,我们着力打开各种要素之间的边界,使相应的信息和能量能够自由地流动。在各类课堂上,我们同步聚焦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聚焦学生的“专注”表情;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聚焦学生的“绽放”神态。我们在持续收集“专注”和“绽放”的精彩样本的同时,也在以“创新思维”和“创意表达”为中心,不断融化原有教育要素的多重边界,创生全新的生长点,汇聚多样的成长力。
(3)打开社团边界,实现社团活动的全面生发
从学区建设筹备期开始,我们就举办了“体育助力梦想·健康成就未来——学区春季运动会”、“相同的舞台·共同的未来——学区开学典礼”、“太空探索‘0’距离——‘航天员进史家’科技实践活动”等一系列学生联合活动,促进了各校区学生的共同成长。我们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社团的资源生发作用,在机器人、科学DV、科技创新、智能发明、仿真模型、天文摄影等13类49个科技类社团,合唱团、管乐团、舞蹈团、习书苑、画社、工艺、摄影、篆刻等30多个艺术类社团,以及红领巾传媒社团、阳光公益社等多个德育类社团的共同活动中,让孩子们充分地绽放个性,共享精彩。